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遗产九寨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67|回复: 0

生命至上:地灾防治筑牢安全屏障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269

帖子

83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36
发表于 2022-10-24 1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生命至上:地灾防治筑牢安全屏障

项目名称: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九寨沟景区树正群海下行站台对面崩塌等13处抢险救灾工程;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九寨沟景区新增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九寨沟景区震后强降雨诱发新增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可视范围内绿化美化项目)

项目地点:九寨沟景区

项目周期:九寨沟景区树正群海下行站台对面崩塌等13处抢险救灾工程2017年8月至9月;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2018年3月至9月;九寨沟景区新增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2019年5月至11月;九寨沟景区震后强降雨诱发新增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可视范围内绿化美化项目2020年5月至11月

项目主体:九寨沟管理局地质灾害预防及治理组

项目人员:仁青周、杨志兵(援建)、徐斌(援建)、徐辉、温勇、班建原、蹇代君、泽军、唐烽耀、朱海荣、郎介、宁丽蓉、张志睿、刘碧楠、周怀东、金兰、王建菲(援建)、杨光学(援建)、冷强(援建)、牟长俊(援建)、陈金(援建)、王瑜(援建)、吴小平(援建)、叶青

参与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队、四川煤田一四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道明华建设工程项目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四川九○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广汉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阿坝州中天环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田测绘工程院、四川合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创金建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佳明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三信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中科旭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元素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五地质队、四川省一一三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概述: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通过治理170处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综合预防体系,为景区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该项目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与综合预防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前后相继,最大程度降低景区安全风险,为景区旅游服务功能的恢复以及景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项目建设背景

“8·8”九寨沟7.0级地震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及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并诱发了多种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内群众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抓好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升景区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实施方案》,阿坝州发改委相继批复同意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该项目包含四大板块,分别是:群测群防、详查与风险评估、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景区170处地灾治理。其中164处地灾治理工程包括一期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二期九寨沟景区新增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三期九寨沟景区震后强降雨诱发新增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在地灾治理过程中,高位崩塌采取锚固+主动防护网(帘式网)+清危等治理措施,泥石流采取拦砂坝+格宾石笼防护堤+护脚挡墙等治理措施,不稳定斜坡采取护脚墙+挡土墙+格构护坡等治理措施。综合预防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群策群防机制,对于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人工防治,定期巡查,同时对已发现的灾害点安装先进的技术设备,用技术设备来监测点位变化,实时动态更新;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结合,不断对景区进行全面的详细调查,确定点位并进行风险评估,为开园和日常经营提供参考数据。

地灾防治的必要性

一、保护景区旅游资源的需要。强烈的地震极大降低了山体稳定性,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增加了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若地灾发生,将会对九寨沟的自然景观造成巨大的损害。为了保护九寨沟景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地灾隐患。

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经专业队伍调查、排查,九寨沟全景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170处,其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隐患点就像悬在九寨沟头上的利剑,严重威胁景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地灾防治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保护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九寨沟景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景区内已知森林植物和栽培植物有264科2822种,药用植物有467种,珍稀濒危植物有77种。此外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47种,珍稀性突出,保护价值大。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如不及时治理,将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地灾防治基本原则

安全可靠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处环境复杂、危险性高,必须将安全施工、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确保防治工程在危岩发生涉及工况、规模的情况下能起到防治效果,不对威胁对象造成危害。

经济合理原则:防治工程设计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济合理地布设防治工程,以当前灾害治理为重点,利用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的最佳结合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科学规划原则:科学规划是九寨沟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地质灾害的综合预防和治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臆测和凭空捏造,而是在广泛收集整理有关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气象学、地质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数据库,为进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预防为主原则:以往的地灾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亡羊补牢”,是在地灾发生以后再进行治理,损失严重,成本巨大。因此,要做到在灾害发生之前就能够预测到灾害的发生,并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手段措施,防止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为此需要通过建立群测群防机制、综合预警体系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地灾防治策划方案

1.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风险评估

认真细化防灾措施,全域开展排查,确定等级,评估风险,为防治措施建立数据库。

2.景区164处地灾工程治理项目

(1)九寨沟景区树正群海下行站台对面崩塌等13处抢险救灾工程。

(2)九寨沟景区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一期)。主要涉及沟内树正寨至五花海风景点上部老虎嘴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则查洼沟至长海沿线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

(3)九寨沟景区新增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二期)。主要涉及日则沟至原始森林沿线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及不稳定斜坡治理。

(4)九寨沟景区震后强降雨诱发新增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三期)。主要涉及郭都寨、热西寨、荷叶寨、尖盘寨周边滑坡、泥石流及山体崩塌治理。

3.群测群防

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检测与预防,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专业监测相结合,互为补充,分2018、2019、2020三年实施完成。

4.地质灾害专业预警体系项目

对景区167个地灾隐患点安装预警设备,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绘制地灾隐患分布图,实现定点专人监测

“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山体破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景区植被好,覆盖程度高,灾害点隐蔽性强,加之强降雨影响,突发性概率大,发现难,监测难,防治难。为摸清隐患底数,九寨沟管理局根据省、州统一安排部署,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和“全面拉网、不留死角”的原则,全域开展隐患排查。

一是严格按照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充分利用景区详查和风险评估单位技术力量,群专结合,组织成立巡排查工作组,全力开展汛前排查、4—7月重点排查等工作。2018年,调查景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167处,其中滑坡16处、崩塌107处、不稳定斜坡12处、泥石流32处;2019年,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70处,其中泥石流40处、崩塌101处、滑坡16处、不稳定斜坡13处;2020年,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82处,其中泥石流42处、崩塌111处、滑坡16处、不稳定斜坡13处,直接威胁357户1456人、景区游客和世界自然景观。二是针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跟进绘制完成年度地灾隐患点分布图,逐一编制“一表两卡”,并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同步更新全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监测人员台账,实现定点专人监测。

地灾治理的三种手段

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表现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四大类型,而相应的治理手段为主被动防护网的设置,混凝土防护墙的浇筑,堆积土石方的开挖和填埋。

1.主被动防护网设置

主动防护网通过边坡清理→测量放样→钻钢丝绳锚杆孔→安装支撑绳→挂格栅网缝合→挂钢丝绳网缝合→格栅网与钢丝绳网缝合→张拉网完成安装,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保护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过。作用原理上类似于喷锚和土钉墙等面层护坡体系,但因其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被动防护网通过钢柱基础测量定位→基坑开挖浇筑或钻凿锚杆孔→基座及锚杆安装→钢柱及拉锚绳安装→上下支撑绳安装→钢绳网安装→格栅网完成安装。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坡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被动防护网的柔性和拦截强度足以吸收和分散传递500KJ以内的落石冲击动能,消能环的设计和采用使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SNS被动防护网与刚性拦截和砌浆挡墙相比较,改变了原有施工工艺,使工期和资金得到减少。

2.混凝土防护墙浇筑

九寨沟地理形势特殊,地质灾害点数量多、治理工艺繁复,为应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施工单位采取了混凝土挡墙与土工格栅加筋土墙两墙结合的支护型式施工方案,从而保障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土工格栅加筋土墙为柔性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地基变形,其结构也比刚性墙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土工格栅加筋土墙施工更为便捷,能有效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反包式或包裹式加筋土墙墙面由网袋填土在反包土工格栅,每层土工格栅用连接棒连接,从坡脚至坡顶形成整体,从而保证挡土墙的整体性与稳定性。施工时,坡间直接铺设软式透水管,能更好地排水。同时,由于场地空间有限,坡脚处采用毛石混凝土墙作为加筋土墙的护脚墙,其特点为:毛石混凝土墙取材方便,且造价较低;同时,结合混凝土与毛石的特点,表现为刚性墙,刚度大,质量较轻,且能提供较大的抗滑力,在坡脚设置直背墙不仅能保证加筋土墙的抗滑移稳定性,而且能减少一定的放坡空间,为景区增加一定的土地利用价值。而且刚性墙作为脆性结构,若边坡变形较大时,能更快地在感观上反映出来。

混凝土浇筑时连续进行,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不漏振和过振。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裸露面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初凝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增加毛毡进行防护,以应对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等问题。

3.土石方开挖与回填

震后景区内堆积了大量泥石流及山体滑坡、坍塌残留物,不稳定斜坡更是成为未来巨大的隐患,为此土石方开挖与回填工作陆续开展。土方开挖。首先,测量人员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定出轴线;然后按基底垫层外边线每边加工作面定出开挖下口线,再按1∶0.3放坡开挖;在具体开挖过程中结合开挖实际深度定出开挖上口线,并撒灰线标记开挖边线及变坡位置。以机械挖土为主,边挖土边修整边坡。在开挖至距离坑底500mm以内时,测量人员抄出500mm水平线。机械开挖至最后一步时,测量人员随即放出承台线,由人工挖除300mm预留土层,并清理整平,及时进行垫层的浇筑,防止基底土水分蒸发损失,导致土体积膨胀。
石方开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中首先将岩层较厚部分采用液压岩石破碎锤分层破碎,液压反铲装渣,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堆放。其次,较薄部分岩石采用人工风镐配合液压岩石破碎锤开挖的方式施工,为防止液压岩石破碎锤开挖岩石时的冲击力对地基面岩体产生破坏,开挖时预留300mm岩石保护层,保护层开挖主要采用人工风镐进行施工。

土石方回填。回填前将基坑底或地坪上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到基础底标高,并将回落的松散垃圾、砂浆、石子等杂物清除干净;检验回填土的质量,如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果含水量偏高,则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果含水量偏低,则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回填采取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夯夯相连,纵横交叉。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的“水夯”法。深浅两基槽回填时,先填夯深基坑,填至与浅基坑相同标高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必须分别填夯时,交接处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为1∶2,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m;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回填细粒料。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修整找平,填土全部完成后,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土石方外运。在开挖土石方前,先确定弃土场,合理堆放。为保证车辆运输不对市区环境造成污染,施工现场出入口分别设洗车槽,并安排专人进行车辆清洗工作,对每辆运土车须经打扫车轮、车厢后方可放行。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值班、组织路口交通。车辆将土方运至堆场后由推土机推至靠边4m,土方堆放坡度必须小于45度,周边斜坡将由遮阳网覆盖。

五大监测站构建多功能预警平台

主要包括建立前端监测站,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平台通过不间断获取监测数据,结合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动态分析与预警,同时可将分析结果以二、三维形式进行展示,便于地灾专家和相关领导及时对现场进行应急指挥调度。该套体系平台旨在为九寨沟管理局及当地政府提供一种多等级、多层次的立体化专业监测预警手段,并实现自动化监测预警功能。故此次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野外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二是室内自动化监测平台软、硬件研发安装与调试工作。

野外监测站。①雨量监测站:用于野外环境的降雨自动监测,具有雨量数据智能采集、长期固态存储和远距离传输功能。②裂缝监测站:实时监测滑坡体裂缝位移变化量。③地表位移监测站:采用北斗/GPS高精度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算法,提供毫米级载波相位观测值和后处理定位精度,可实时掌握被监测体的瞬时形变情况。④泥位监测:实时采集泥石流堆积物的物位变化。⑤视频监测:监测滑坡崩塌形成的裂缝并分析测量裂缝宽度,监测泥石流的泥液位以及泥石流携带的大型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监控人员无须亲临现场或危险区域就可以监视隐患点的状态及各种地形变化,实现远端无人值守,降低监测危险性,提高时效性。

通过陆续架构上述各类型的野外监测站,对景区内1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包括崩塌107处、滑坡16处、泥石流32处、不稳定斜坡12处;布设共计455个监测设备、16处智能灯控设备、4个高空瞭望站。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采集传输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提供专业监测仪器的定制、数据采集、数据集成、实施到专业监测预警系统的产品等服务,从而打造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设置各种传感器,进行异地远程监测,除了数据收集、记录、发送功能,还具有各种设定和警报功能。当监测数据达到设置的报警条件时,会自动向有关人员发送短信或邮件警报。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把预警级别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正常级、警示级、警戒级和警报级,并通过拟定的流程和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预警功能。

统筹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A、B防汛值班制度。精准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做到带好班、值好班、守好勤。在四个村寨、四个片区、一个卡点及沟口蓝天总值班室形成“四站四寨一卡点一总站”的防汛地灾值班点,及时传达防汛信息和上级指令,第一时间上报重大雨情、险情和灾情,确保防汛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汛期以来,根据天气情况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调度频率,全面掌握全景区地质灾害工作情况,科学安排部署,确保防治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全面掌控地质灾害隐患信息,推动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震后三年以来,景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目标。

同时深入开展宣传培训,通过开设地质灾害宣传培训讲座以及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单的方式,对景区内各基层管理处、参建单位、监测人员、社区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各隐患点现场培训覆盖率达100%。

该项目集科学规划、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为一体。九寨沟管理局在项目进程中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与综合预防体系建设,以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干部群众斗志,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降低景区安全风险,实现了为景区旅游服务功能的恢复以及景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世界遗产九寨沟 ( 蜀ICP备15014791号 )

GMT+8, 2024-3-29 15:49 , Processed in 0.083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